麗江古城的文化院落,凝結(jié)著城市的文脈,走進院落就如打開了一幅精彩的人文圖。
這是麗江古城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文化院落——方國瑜故居。
方國瑜故居共九個展廳,陳列著先生一生各個時期的照片、書稿 、文房用物、家具等遺舊物。通過求學之路、方氏家族·故居建筑、學術成就、社會活動、方氏家塾等展廳詳細展示了方國瑜的生平,走進院落,一個時代的記憶緩緩鋪開。
方國瑜故居講解員沈秋平介紹:“困而好學齋是方國瑜先生的書房,之所以起名為困而好學齋是因為方國瑜先生從小熱愛讀書,當他讀到論語中的“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矣”時被這句話觸動,便給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困而好學齋,以此來勉勵自己。
在方國瑜先生生前用過的物件中,有一副特別的眼鏡。講解員介紹,方老先生小時候摔跤時右眼碰到了香爐,從此留下了眼疾,他潛心學習,后來卻有些看不清書本上的字,他的小女兒方福祺便帶他配了這副眼鏡。然而到后期,即使他戴上眼鏡也已看不清字了,但方老先生沒有放棄創(chuàng)作,他通過用口述的形式讓自己的關門弟子林超民代他完成自己的書籍創(chuàng)作。
方國瑜生平著作計有專著17部、論文116篇,其中《納西象形文字譜》把鮮為人知的云南納西族象形文字推向了世界。
走過方國瑜故居,沿著建筑櫛比的古道一路游逛,小河流水潺潺,古樹茵茵清涼。轉(zhuǎn)過街角一扇有年代感的古樸大門上恒裕公的牌匾顯現(xiàn)眼前,院里的主人阿六叔泡上一壺清茶聊起了院落的故事。
靜坐在阿六叔的院落,抬頭是藍天白云,舉目是屋檐樹影、雕花窗欞。炎炎夏日院外喧囂,院里卻有一份與世隔絕的寧靜與愜意。
恒裕公始建于1875年,是一座典型且完整的納西族民居建筑,青瓦屋頂、四角重檐,主房坐北朝南、廂房坐落東西、南面連接書房便構(gòu)成了四合五天井的格局。
恒裕公民居博物館阿六叔:“當我還是小孩的時候去鄰居家玩耍,看到古城院落里很多天井的圖案是一個壽字或者寓意吉祥的圖案,但是自家天井里只有一個銅錢圖案。父輩就告訴我們,李氏家族用圖案的形式把家族的家訓家規(guī)鋪在了天井里,銅錢的形狀是外圓內(nèi)方,說明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而在方塊里有一塊明顯突出的石頭,當走到那里很容易絆腳,每絆一次腳就提醒后人要有好的金錢觀,不要掉到錢眼里去。”
阿六叔記得,曾有位德國商人出高價購買古宅,當時祖輩斷然拒絕。后來遇到同樣的事情時,他和家族依然像父親一樣選擇了拒絕,他想守住一份珍貴的記憶,延續(xù)文化的傳承。
過去,麗江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商業(yè)重鎮(zhèn),而在麗江古城的30個文化院落里,就有一座關于馬幫文化的院落—“同心阜馬幫博物館”。
踏入博物館的大門,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馬幫盛行的年代,每一個物件都帶著歷史的痕跡,它們沉默不語卻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那個時代的故事。
同心阜馬幫第十八代傳承人谷榮桂介紹,當時走馬幫有兩條路線,同心阜馬幫走過的路線是石鼓—巨甸—外塔城—其宗—拖頂,到拖頂之后要翻越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然后幾路馬幫到德欽的鹽井匯合,之后繼續(xù)一路前行到拉薩,再從拉薩到江孜、亞東、印度、尼泊爾,往返路程一萬多公里。
一物一個回憶,一物一個傳承。在同心阜馬幫博物館,歷史仿佛觸手可及,曾經(jīng)的馬鍋頭谷榮桂,通過這些老物件深入地講述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和生活。
趕馬鍋來趕馬鍋,四季衣服穿一件。
在茶馬古道上有一條掛在懸崖上的天路:“鳥鼠道,猴子見了都淌眼淚的地方。
同心阜馬幫博物館馬鍋頭谷榮桂:”過江時我們要滑溜索過江,就像鳥一樣,有些地方要挖洞鉆進去像老鼠一樣,每次過江的時候前兩分鐘兩兄弟還在一起吃飯,可能后一分鐘就陰陽兩隔了“。
麗江古城擁有30個獨具特色的文化院落,每一座院落都承載著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種風情。可以說,古城里的文化院落既是麗江文化的縮影,也是麗江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這些院落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古城各個角落,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的傳承,當你來到麗江古城,不妨走進這些文化院落,感受一場別樣的文化之旅吧。
編導/曹金蓮
編輯/李蓉梅
編審/李文專
監(jiān)制/木紅亮
總監(jiān)制/馬湘 楊國鈞
麗江市融媒體中心出品
【法律聲明】除非本單位(麗江市融媒體中心)主動推送或發(fā)表至第三方網(wǎng)站或平臺,任何第三方網(wǎng)站或平臺不得轉(zhuǎn)載麗江融媒App及LIJIANG.CN主域名及子域名下之任何內(nèi)容,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